獨立樂評/人造沙洲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樂評人:Zucca(硬地咖啡館/ZUCCA)

專輯名稱:人造沙洲

歌手:川秋沙

發行日期:2012年02月08日

唱片公司:小白兔橘子

音樂類別:獨立

圖片來源:http://vietle83.wordpress.com/2008/12/02/%E5%9C%8B%E8%AA%9E/

台灣一直以來有各式各樣的候鳥前來過冬,川秋沙就是其中一種來自北歐的候鳥,然而他們偏離了航道,定居在不是家鄉的土地上,如同從外面進來台灣的文化一樣,有的留下,有的消失了,而原本就在這裡的文化,則和新來的文化融合,呈現出新的內涵。川秋沙在這樣的概念下,二月發行了新專輯『人造沙洲』,可謂台灣第一張以台語詩文入詞的後搖滾專輯,以西方搖滾樂包裝創作者在本地的感受,試圖和台灣本土做出連結。

『人造沙洲』創造了嶄新的聆聽經驗:結合後搖和台語,揉合傳統與現代。不過把口語的語言化成詩文寫進歌詞,對耳朵或閱讀都變得難以親近。初次欣賞會認為歌曲差異不大,但細細咀嚼樂句會發現其實很耐人尋味。開場曲「二十四節氣」把傳統農曆節氣寫入歌詞,感嘆快速社會變遷,創意十足;「賽鴿」模擬台灣傳統活動中賽鴿的心情,搭配後搖滾「醞釀-爆發-沈澱」公式,情境營造十分成功,聽者彷彿化身為一隻身負重任的賽鴿,昂首在海岸邊環視一切,烏雲密布,波濤洶湧,樂曲爆發的瞬間正是賽鴿翅膀一揮、勇往直前刺入風雨當中,消失在山頭之上,只留下片片羽毛,「賽鴿」成功把「視覺」「聽覺化」。「菅芒花」是這張專輯較柔性的作品,如果層層疊疊的吉他音牆是金黃色的糖漿流洩而出,女主唱宜襄高亢的嗓音為糖漿加上糖霜般的點綴。慢板的「?哭欸囝仔」適合閉上眼睛聆聽,隨著主歌穩健的小鼓一同點頭打拍,噪音吉他成功帶領聽者進入另一個迷幻的暈眩境界。重新編製的「少年花」、「川秋沙」,比收錄在『春日遲遲』EP中的作品更加細緻有質感,其中「川秋沙」以吉他取代大量midi,情緒較先前飽滿,更有後搖特有的遼闊。結尾曲「鐵塔巨人」的快節奏很適合為『人造沙洲』畫下煙花般華麗的句點。不可否認,『人造沙洲』十分成功,每一首歌都藏有細膩情緒讓聽者細細品嚐。

不過,『人造沙洲』擁有一個台灣音樂環境,甚至是非西方國家音樂環境共同面臨的困境:以台語歌唱就是貼近在地文化了嗎?即便以台語發音、採用台灣傳統元素或是創作者自身感受,無論在樂句編寫或樂器使用仍以西方音樂的編制為主,比喻成「批著台語的後搖滾」似乎也不為過。音樂要如何和在地文化連結?或許增加傳統樂器,或許樂句編寫更本土,或許…,還有更多可能值得台灣的音樂創作人來思考。

整體來說,『人造沙洲』的音樂是成功的,如果你喜歡後搖滾先醞釀後爆發的氣勢,相信融合後搖與台語的川秋沙會給你帶來耳目一新的聆聽經驗。
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nc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